在当今社会,血脂异常已成为困扰国人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极高,然而知晓率和治疗率却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现状令人担忧,也提醒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血脂健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一、血脂异常的现状与危害
2018 年全国调查显示,≥18 岁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高达 35.6%。这意味着每三个成年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存在血脂异常的问题。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脂血症,同时也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等各种血脂异常情况。
血脂是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等的总称。其中,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它们与特殊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在体内进行运输和代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 “坏胆固醇”,因为它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时,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被称为 “好胆固醇”,它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能够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血脂异常的危害不容小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患上心血管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于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二、血脂异常的防治策略
国内外指南均提倡以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来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则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
在饮食方面,我们需要注意控制油脂的摄入。吃进去的油脂在小肠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导致血脂升高。因此,我们应该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的摄入,每日油脂摄入总量应控制在 20 – 25g。同时,用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避免摄入反式脂肪。优先选择富含 n –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油等。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来说,还需要减少膳食胆固醇的摄入,每天应在 300mg 以下。此外,控制体重、身体活动达标、戒烟、限制饮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有助于改善血脂。
三、调节血脂的重要因素 ——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在调节血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促进胆固醇在肝脏内转化成胆汁酸,以及包裹胆汁酸排出体外,减少胆汁酸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建议每日饮食应包含 25 – 40g 膳食纤维,其中 7 – 13g 为水溶性膳食纤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降脂膳食推荐也强调了增加水果、蔬菜、全谷薯类、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的摄入。
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推荐
燕麦
燕麦的膳食纤维含量可达 5.3%,其中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β – 葡聚糖能与胆汁酸结合,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在选择燕麦时,最好选择生燕麦或无额外添加糖的产品,这样可以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大麦
大麦含有高含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特别是大量的 β – 葡聚糖。它能显著降低胆固醇含量,其中的油酸还能减少血脂含量。可以将大麦煮成粥或者加入到面食中食用。荞麦
荞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过氧化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荞麦可以做成面条、馒头等食品,既美味又健康。杂豆
杂豆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可以将杂豆与主食搭配食用,均衡营养。例如,在米饭中加入红豆、绿豆等杂豆,不仅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还能提高饱腹感。大豆和豆制品
大豆含有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等多种调节血脂的成分。成年人每天摄入 25g 大豆蛋白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素、果胶等膳食纤维,多吃对调节血脂有好处。但要注意选择热量低的蔬菜和水果,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例如,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五、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均衡
在保证膳食纤维摄入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避免单一饮食。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降低血脂。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脂情况。如果发现血脂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总之,血脂异常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健康问题。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我们可以有效地调节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的摄入,控制膳食胆固醇的含量。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适量运动和定期体检。